提案者:民革省委
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展生物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省也相继制定出台了《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黑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然而,在相关规划和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如研发投入低、共享机制欠缺、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生物产业的如期快速发展。
一、 问题
(一) 对生物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缺乏战略措施
在有些地方领导的眼里,生物产业发展还是很遥远的事,还未把生物产业发展放到一个战略产业的高度,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也没有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很多企业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也不够明确,真正认识生物技术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企业很少。
(二)产业规模小,产业化进程缓慢
许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都拥有一定的生物技术,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仍然闲置或产业化进程缓慢。例如:哈工大解决马铃薯淀粉生产企业排放马铃薯薯渣和汁水污染的生物技术就是一项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但其产业化进程并不顺利;解决畜牧业中奶牛饲养产生大量牛粪污染问题的生物技术也是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拥有多年的成熟技术成果,但推广应用进程也很缓慢,等等。
(三)生物产业发展难以逾越资金壁垒
政府在对一些重要项目、具有示范作用的项目和支撑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建设项目上,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渠道不畅。我省的生物技术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另外,风险投资不发达,真正投资于生物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很少。
(四)人才配置失衡,共享机制欠缺
大量的生物领域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学和科研院所,而在生物技术企业中的比例偏小,企业没有足够的优秀人才储备,市场第一线缺乏研发人才,使得众多生物企业研发能力不强。同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很多,企业与企业间,地区与地区间,不清楚对方有什么样的企业,不清楚对方在搞什么项目,不清楚对方手里掌握何种资源,而最终出来的产品,却十分相似。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的共享机制欠缺,没有有效的对接平台,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被分散分割,生物科研成果转化难、转化率低,不能有效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生物产业发展受阻。
(五)生物产业存在多头管理局面,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生物产业涉及发展的主管部门比较多,包括发改、科技、卫生、农业、药监、工商等多个部门,致使在管理体制上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相互之间往往缺乏高效协调和沟通。各部门不可避免地产生从各自的管理职能出发来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现象,统一协调的难度相当大。这种体制性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产业的发展。
二、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各级领导、企业负责人对发展生物产业的认识
一方面要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如新闻媒体、学校党校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的认识,把发展生物产业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同时,把列入各项规划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平台建设项目逐一落实到人,签订责任状,把规划落实情况与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职级升迁挂起钩来。对于企业,应制定一些鼓励性政策,激励他们踊跃投身到生物产业发展的事业中来。
(二)落实资金支持
政府资金的支持和引导是保证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手段。经过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保护生态已受到世界的关注,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支持生物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资金方面。我省也应如此,不能光指望企业自身投资来发展生物产业,那样做不论在规模上还是速度上都将造成发展延误,最终使我们丧失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生物产业技术的扶持资金,保证重点技术转化的资金数量。
(三)扩大融资渠道
政府除了财政落实经费支持以外,还应积极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给予企业政策性贷款或贴息商业贷款,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建立健全生物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和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投资担保公司和风险投资作用,加大对生物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力度。同时,积极吸引国外资本、鼓励企业法人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生物产业领域,确保好的生物产业项目,包括自主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支撑的项目得到应有的资金支持。
(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
大力推进生物产业体制创新,培育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型生物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其逐步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应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个人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加大对重大发明专利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技术成果转化,加速规模化生产和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标准制定,抢占生物产业竞争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