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
周德生
2021年,黑龙江省突发了几轮疫情。针对疫情防控,我们以哈尔滨市基层社区、社区卫生院为主要对象的防疫工作开展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防疫工作顶层设计有待细化、固化和优化。
1、排查管控政策朝令夕改,导致一线工作人员无所适从,社区居民意见非常大。
2、排查系统下发数据混乱,无效支撑,反而增加基层工作量。
3、管控政策培训不及时不到位,不能及时答复居民关切问题。
4、市长热线对于政策问题没有明确解答,所有解释、安抚工作都落到基层社区。
5、全市管控政策不统一,工作人员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
6、工作没有分轻重缓急,一股脑向基层推,原有社区的工作相对阶段性的防疫工作已经不重要,但是上级相关部门并不允许基层暂时搁置那些与防疫无关的工作。导致基层只能自行取舍工作。
二、部门联动不够紧密。
1、市、区联动不到位,全员核酸检测常常迟迟等待市里通知。
2、省市下沉干部形同虚设,蜻蜓点水,出工不出力。
3、九小门店疫情防控行业局作用发挥不到位,最后责任都落到属地头上。工作量并没有分担。
4、开始接种疫苗时,政府宣传力度不够,采取的措施不得力,后期导致抢人大战,有疫情时抢人做核酸,没疫情时抢人打疫苗。
三、检查督导应接不暇。
省、市、区督导组、联合检查组各类检查多,到街道督查的人数比街道人数还多。比如有的街道公务员编制18个,实有13人,来检查的检查组人员达12人,一线看着眼红,有这么多的检查人员,不如真正深入街道帮助做点实际工作。各级检查标准不统一,导致基层没法统一执行标准。
四、基层工作人员已经疲惫不堪,达到极限。
所有工作最终都压到街道、层层加码,工作人员苦不堪言,抵触情绪越来越大。基层工作人员每日工作达18小时以上仍无法完成工作,不眠不休没有加班费、补助费,疫情常态化后也没有轮休、串休、补休。
五、形式主义一息尚存。
1、管控区、封控区的要求笼统,操作性不强。执行情况五花八门,管控效果无法保证。
2、有些要求过于形式化,如管控区必须拉条幅、警示牌、宣传语等格式必须统一,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阶段,人员疲劳作战到极限,仍然需要用时间和精力做这些形式化的东西。
3、社区在没有人力和财力的情况下,仍然层层加码,比如,要求管控区工作人员住在管控区里面,不能进出,如有违反追责问责,给基层工作人员带来极大困扰。
4、要求小区必须对进出人员进行扫码测温,一些非物业管理的半封闭小区和老旧弃管小区,没有财力支持,没有人力支持,基层人员需要忙于核酸检测、排查、报表、管控,分身乏术。
我们认为,哈尔滨市的情况不会差于全省其它城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全省防疫工作缺乏顶层设计,领导全省抗疫工作不力。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谨防把“层层压实责任”蜕化成“层层下推责任”。严格厘清工作责任分担。
省级应该承担防疫策略方案的设计工作。组建专家组,其中医学专家组之外,应组建管理专家组,按照管理科学的原理运用管理学界通行的p(计划)d(执行)c(检查)a(评价)的方法,建立并不断进阶完善防疫工作方案。必须剔除伪专家对方案设计的干扰,依靠专业的力量将防疫方案不断完善。
防疫工作方案,必须根据执行面的人力物力条件,科学进行取舍,坚决剔除对疫情防控无意义的动作和本质重复的工作内容,坚决保障关键动作执行到位。
例如:红码、黄码人员,平台精准掌握,管控到位即可,处处查验绿码就没有任何意义。大数据行程信息平台精确到具体人,直接通知本人并落实管控即可,处处查验行程码没有意义。而扫码登记入内这一动作是流调数据的最重要来源,应严格执行。取消无效动作,虽不减少行政工作,但是减轻所涉及商埠等负担,也使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必要的防疫动作。
“时空伴随者”不是医学概念,没有明确定义,不能滥用。不能因为跟楼下n层的人有过时空伴随,就成了风险人群。我们的流行病学调查,还是要在还原轨迹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省级应承担防疫各项工作职责分配;承担防疫整体人力和物力的调度保障工作;承担各个执行条线的检查标准制定;负责整体方案的宣贯培训。方案应分别不同岗位形成手册,细化到一线岗位的每一个动作如何操作,如何验收。对方案不细、方案不全导致的问题,不向基层追责。
二、市级应畅通12345市长热线对当期防疫政策的方案的解释,统一出口,权威发布。12345市长热线对以防疫为名限制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举报,及时给予处理。
三、区级应具体承担防疫方案的执行,严格按照全省的防疫工作方案规定的动作开展工作。
四、改革检查监督方法,以工作手册作为检查依据,以抽查暗访为主要方式。不能以创新名义别出心裁,对检查内容添枝加叶。
五、上级下派的支援人员,无法真正安排工作,反而增加基层负担。建议各行政单位抽调人员支援防疫一线,应独立成立工作组,采取划片分担方式独立承担工作,与基层一线平行。
六、爱护防疫战线的同志,既往承诺的加班工资、补助,尽快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