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
民革省委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粮食安全,首先是种业安全。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作物品种历经7次至9次更新换代,每一次都是从种质资源上先突破。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40%,袁隆平正是通过种业创新,帮助中国以不到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生产了占世界25%的粮食。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粮食供需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新冠肺炎疫情加上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使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都面临着困难和挑战,一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大豆、玉米的单产水平不到美国的60%,杂交玉米种子亩均成本与美国相比,相差在一倍左右;二是种质资源缺乏多样性,对外依存度较高。种猪每年都需从国外引种,大豆对外依存度达80%,本土种源面临“保种”的困境甚至绝境;三是科研创新力度还不够,产学研结合松散。跨国种业已进入“常规育种 生物技术 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我省多数以常规性育种为主。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没有破解,科研优势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四是企业的综合实力不强,品牌影响力较小。市场主体还存在着多小散弱问题,缺少品牌意识。企业科研创新能力弱,突破性品种少,核心竞争能力不强。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此建议:
一、重视科技创新,提高种业的科技含量。
实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发投入,聚焦重点产业、重点品种,开展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特色作物、畜禽、特色水产良种技术攻关;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究,深度挖掘特色优势种质资源潜力;探索政府与市场共同投入“双轨制”研发方式,支持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及品种开发,同时支持科技公司和大型企业开展研发,从整体上提升种业科技含量。
二、加强种源保护,支持种质资源库建设。
本土种源的保护和传承,对种业发展至关重要。在深度发掘“沉睡”的高品质种源基础上,应建立农业种质资源交换机制,不断完善种源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和资源鉴定评价体系;同时,合理规划布局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地方特色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进行自有种质资源库建设,构建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三、整合科研力量,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开展良种科企联合攻关,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在种业的上中下游形成完整链条,上游主要整合优势科研单位力量,中游主要整合国家和种子企业力量,下游主要整合经销商和基层推广队伍,促进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完善立项标准和评价机制,鼓励科研资源、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企业流动;研究出台资源共享、利益分享等管理办法,建立成果有条件共享和权益按比例分配的开发利用机制,维护好基础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调动种业创新积极性。
四、完善法律法规,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跟随仿制性、模仿修饰性育种限制不够严格,近似性品种泛滥。建议对标国际农作物贸易纠纷处理规则,对相关法律法规更新,尽快修订种子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实施种企兼并重组国家战略,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做强做优民族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