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脚步不断加快,旅游产业正逐步发展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尤其是以满族、达斡尔族、回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发展迅速。但由于一些主观因素制约,我省与民族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投入不足。我省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多以“野、奇”特色见长,多处偏僻地区,通路、通电、通水、通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与景区的旅游规划不配套。
目前,我省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主要依靠招商开发,由于本级财政投入有限,旅游产业发展投入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要,基本还处于“有米无柴”的状况。如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最吸引人的是丹顶鹤,但扎龙陈旧的旅游设施和不完全的旅游接待功能,使扎龙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有的游客说,扎龙是“一点一线”,“一点”就是放鹤那么一个亮点,“一线”就是从大门到放鹤点这一条路线。虽然放鹤时令人震撼,但时间很短,旅客看完放鹤就走人了,形成扎龙旅游经济有实货没实惠的现状。
二是缺少总体发展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旅游名牌。景点景区建设存在盲目性,资金投入分散,力度不大,始终处于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的局面。旅游开发缺少新意,品味不高,形成单调,缺少竞争力和吸引力,缺少品牌效应,形成不了产业规模,大部分景区的开发和建设更是处于自然形成阶段,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遗迹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是活动单一、季节性强,持续发展能力不足。旅游点的主要吸引物及由开发的旅游活动比较单一,不具有链状开发产业发展思路,综合效益不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受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也造成了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活动季节性强的特征。
通过对我省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围绕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完善全省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是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景区建设、指导景点布局与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建议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修订和完善《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突出民族特色旅游业,把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及城市建设统一起来,充分体现总体设计、突出特点、分布开发的原则,同时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景区景点升级,打造黑龙江省民族旅游特色品牌。
二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一方面,利用各种政策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我省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通过项目包装和招商引资,营造优良环境来吸引外资投入,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是丰富民族旅游文化内容,打造民族旅游产业精品。民族旅游经典多分布在少数民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在居民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上,应形成以特色民族村为龙头,民族聚居地为重点,进而辐射全省的开发格局。要更好的保持民族特色,深入挖掘、整理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艺术、舞蹈戏曲、音乐美术、民间技艺、服饰饮食等民族旅游资源,把我省特有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歌舞挖掘整理搬上舞台。
四是广开各种渠道,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借助“完美假期—情系黑土地”最佳旅游线路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全方位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产品,扩大民族旅游的知名度,打造民族旅游整体形象。
五是开拓思路,发展旅游经济。以品牌民族旅游景点为基础,以民族文化为依托,组织生产适销对路的带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富有民族特色的交通工具、民族风味食品、传统工艺品等,带动旅游周边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