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戎章榕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悠悠古都城,十年再聚首。
9月21日至22日,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河南省政协、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第十四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在九朝古都——洛阳市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顾问卢展工出席并讲话。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200余人,围绕着“河洛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及创新”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
洛阳与河洛文化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不到洛阳,就不了解河洛文化,就不了解中华文化,甚至可以说不了解中国!
洛是一个地域范畴,它是指黄河与洛河汇流形成的夹角地区,中心点在洛阳。“河洛”又不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概念。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从西周开始,洛阳作为“天下之中”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中国”一词最早即缘起于此。三代以降,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河洛地区也因此长期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政治上的强势使得河洛文化处于各地域文化的中心地位,辐射四方,同时也融合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包括夷、狄、胡、蛮的文化。各民族融合的结果使这块热土上形成了华夏民族,并由此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
上下五千年,神韵河洛书。《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凝结了古代先哲神秘的想象和超凡的智慧。被誉为六经之首的《周易》源于河图洛书,中国哲学最基本、最原始的命题“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源于河图洛书,世界最早的二进位制也源于河图洛书。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河洛文化是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三代文化为主干,以汉魏唐宋为兴盛,以古都洛阳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南迁为途径,是联结海内外华人的重要精神纽带。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之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发之地。河洛地区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可借鉴的国家管理体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等,同时还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观念:比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民为本的社会观、为政以德的法理观、大一统的国家观、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知变求新的发展观、崇义尚信的价值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尊老爱幼的道德观,等等。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社会,至今仍闪耀光辉。
诚如卢展工副主席指出,河洛文化乃至河洛地区孕育的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只有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哪里来,才能更好地诠释中华民族去往何处,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河洛文化。
闽南与河洛文化
河洛文化因为河洛郎的南迁,与闽南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近些年,随着两岸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占有的地位日渐凸显。有专家认为,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和海内外华人华侨的重要精神纽带,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大众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挥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闽南是指福建南部漳州、泉州、厦门等区域。闽南与河洛文化的渊源关系,主要源于历史上中原移民三次大的迁徙:分别以“晋人南渡”“开漳圣王”和王潮兄弟入闽为其历史标志。在对外播迁中,融合了当地文化和外来文化,成为超越闽南地区所有闽南人共同拥有的民系文化,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独特性格和丰富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系。
福建省多年来高度重视闽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并将闽南文化研究与对台交流合作结合起来。台湾人口中80%以上是福建移民,福建移民中90%以上是闽南移民,形成了闽台文化命运共同体。早在2000年厦门市率先成立闽南文化研究会。2001年在厦门举办“首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随后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次,并在2009年2月入岛与台湾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共同举办第五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2007年5月,福建省编制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规划纲要》。同年6月,“闽南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诞生,这是国家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它进一步昭示弘扬与保护闽南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闽南文化的播迁辐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河洛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举行的历届研讨会中,就有“河洛文化与闽台”“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等议题。其中,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更是被作为第六届海峡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福建省政协主席张昌平表示,相信第十二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的举行,将会为第六届海峡论坛增添新的亮点,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华夏儿女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闽南文化是闽南地区人民创造并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性文化,她既融入了古越族土著文化和中原文化,又吸收了阿拉伯、南洋和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营养和合理因素。闽南人及闽南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进取精神,明清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迁播,将闽南文化扩展到台湾地区、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并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了遍及全球各地的闽南人,数百年来坚持爱国爱乡、奋斗团结、敢为人先、勇于拼搏、海纳百川、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家乡的建设和国家的统一大业作出巨大贡献。
台湾与河洛文化
文化就像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到今天,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流动。我们今天,研讨河洛文化源流及其发展,从黄河岸边到海峡西岸,从河洛文化到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台湾文化,“百川归海,不背其源”。闽南人及客家人东渡开发了台湾,迄今还有许多台湾同胞自称是“河洛郎”“福佬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中华民族以炎黄二帝为人文始祖,在依人口数量排序的120个大姓中,属于炎黄帝族的有103个姓。在大陆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洛地区。台湾地区姓氏与河洛姓氏存在着渊源联系,在100个大姓中,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等十大姓与大陆十大姓基本相同,且其郡望多在河洛地区。
除了姓氏,台湾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伦道德理念、习俗信仰规范等无不与河洛文化密切相关,如堂号、民俗、生活习惯、节日庆典及祭祖观念都源于中原,故有“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年前在中原”一说。
因此,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曾两次跨过海峡,于2011年和2015年分别在台北市和新北市举行研讨会,围绕“河洛文化与台湾”这一主题,两岸学者在民族、国家及文化认同上取得许多共识,充分证明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渊源密切,海峡两岸文化同根、传承同源。
台湾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说,在台湾,不少人误将河洛文化和闽南文化划等号,这就将河洛文化的范围和内涵窄义化了;闽南和台湾一些民众自称“河洛人”,却常不知真正的文化发源地是在中原的河洛地区。河洛文化是台湾、闽南和客家文化的共同根源,它的影响不只局限于闽台地区,而是很广泛,包括长江以南的浙江、广东、江西、海南乃至东南亚一带,祖国大陆以外的“信徒”有八千万,“开漳圣王庙”建于各地就是一例。
在台湾的早期开发与现当代的建设过程中,作为河洛后裔的闽南人、客家人和其后的“外省人”,与当地族群一起,以坚忍卓绝的精神,筚路蓝缕,开拓奋进,从而创造出了繁盛的今日台湾文化。这是一种在文化形态和特征上既有河洛文化的母胎痕迹,又有自己别具一格风貌的新文化,令世人瞩目,这是台湾同胞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台湾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年来,河洛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相比,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相联系,还需要继续努力。不仅要深入研究其历史贡献,还要进一步阐释其当代价值;不仅要有“根在河洛”的文化认同,更要有“心归华夏”的实际行动,充分发挥其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开辟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为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作者单位:福建省政协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