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开发50周年系列报道一:半世纪缔造精神殿堂|工作要闻|图片新闻|九游会j9首页|黑龙江省政协网-九游会j9

|
九游会j9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大庆油田开发50周年系列报道一:半世纪缔造精神殿堂

来源:本站原创 |  作者:管理员 |  日期:2009-08-03 浏览次数:已点击: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铁人手扶刹把的雕像巍然矗立。东北网记者印蕾摄
油田职工发扬“三老四严”作风,加强油田精细管理。赵永安摄影
钢铁1205钻井队,铁人的队伍永向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宣传部供图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大庆精神的殿堂。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宣传部供图
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

2009年,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

从上世纪50年代末荒原深处的油龙出世,到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现代化的油城,大庆油田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她的激情创造和巨大贡献,融入了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

在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前夕,东北网记者再次走进大庆油田,回望历史风云,喜看油田巨变。即日起,东北网推出“大庆油田开发50周年”系列报道,与网友共同感受如史诗般厚重的大庆油田。

东北网8月3日讯题:大庆油田开发50周年系列报道(一)半世纪缔造精神殿堂

记者 印蕾

除了大庆,没有哪一个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能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精神联系得如此紧密;没有哪一个城市在未诞生之前,就有了自己的文化厚底蕴重;没有哪一个企业和城市走过的短暂历程,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铭刻一个辉煌的亮点。——摘自《余秋里回忆录》

“列车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奔驰着。它掠过一片片田野,越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座座城市,把我们带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庆……” 1964年4月19日,由新华社记者袁木、范荣康采写的第一篇公开向全国报道大庆石油会战的长篇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向全国广播,1964年4月20日在《人民日报》上全文发表。从此,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以及“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叫响全国。“工业学大庆”,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庆油田这面工业战线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愈加鲜艳。

历史丰碑

位于大庆市萨尔图区中七路32号的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记者此行的第一站。第一次面对的采访对象不是人,而是一座纪念馆,在记者的采访经历中尚属首次。随着参观的深入,记者一行都体会到了油田人的良苦用心——走进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也就走进了大庆精神的殿堂。

进入陈列馆大门,是一条青铜铺就的“大道”,解说员叫它“大庆之路”。

青铜是历史的颜色,它要把一切都还原给历史。

缺油!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起步发展的国民经济期盼石油。但摆在国人面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建国初期,全国只有老君庙、独山子等3个小油田和四川石油沟、圣灯山两个气田,全国只有8台破旧的钻机,52口油井。

人们不禁困惑了,偌大的国家,真的就没有石油吗?

就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石油勘探重点由西部向东部的大转移”的战略决策。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石油地质工作者,以全新的理论引导实践,大举进军松辽盆地。

历史就此改变。1959年9月26日16时许,在松嫩平原上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从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里喷射出的黑色油流向世界宣告大庆油田的发现,也由此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的欧阳钦提议将“大同”改名为“大庆”,以此将大庆油田的发现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献给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国。“大庆”这个别具纪念意义的名字,由此叫响中国。

1960年2月20日,党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的报告》。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浩浩荡荡的会战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进松嫩平原。

讲解员的讲解把记者一行的思绪带回到几十年前:三月的大庆,北风呼啸,滴水成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和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夺油大战。他们成日成夜地奋战在井场上﹑“牛棚指挥所”中,用自己的汗水甚至鲜血来换取石油。他们吃的是冻得硬邦邦的窝窝头,住的是简陋的“干打垒”和大通铺。展厅里, “铁人”王进喜在冰天雪地里带领着1205队队员拉肩扛运钻机﹑破冰取水保开钻﹑奋不顾身压喷井的一个个场景,印证着“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石油工人万众一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夺取了石油会战的光辉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的“贫困”面貌。

1963年的一天,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传到大庆:我国石油基本实现了自给,中国人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国人民举国欢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正式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伟大号召。

十年动乱,大庆人统一的思想是:“这里乱,那里乱,唯有大庆不能乱。”在坚定的思想信念下,大庆人始终坚持生产一天都不停,实现了产量逐年递增。更让人惊讶的是,几乎就在动乱结束的那一年,大庆原油年产量跃上了5000万吨大关。

历史选择了大庆,而大庆也没有错过这个机遇。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成为那个时代最具特色的伟大精神的缩影,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网站地图